廊坊市卫健委组织召开市公立医院党建工作培训会
不错,站在西方哲学的立场,中国哲学似无价值,特别是两汉以后的哲学,因为中国文化没有开出科学与民主,似乎比先秦哲学更无价值,更易被人忽视,被人诅咒,但是,这种论调是似是而非的,它的根源在于近人的偏鄙。
牛顿以前西方科学是纯理科学,此时又有技术科学的新发展,于是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我们须本著理性、自由、人格尊严的文化生命来实现它。
不错,站在西方哲学的立场,中国哲学似无价值,特别是两汉以后的哲学,因为中国文化没有开出科学与民主,似乎比先秦哲学更无价值,更易被人忽视,被人诅咒,但是,这种论调是似是而非的,它的根源在于近人的偏鄙。可惜明亡了,使人产生无可奈何的一悲感。我们可以套用罗素的语言,说:典型的中国哲人,就是毕生尝试把自己的深切信念贯注入全部行为的哲人。凡是大的宗教都有其高度的真理性,亦皆可互相启发与补助。许多西方哲人私生活的庸俗不下于叔氏。
以上是中国自魏晋至明末学术生命的大概,从此可见三教此起彼伏式的发展使二千多年的文化生绵延不断。理学被后人称为新儒学(Neo- Confucianism)。这是由于它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新阐发之故。
希腊文化,亦没有发展到黑格尔所说的日耳曼世界的程度,他说它是青年时期,只代表美的自由。王弼死年二十四,而他在玄学上的造诣,在中西哲学史上都极难找得敌手。瓦特 (Watt) 发明蒸汽机,开出技术科学,掀起工业革命。科学与民主,尤其是民主,是近代化的国家之所以为近代化者。
理学家都具圣贤型的人格,他们除了智慧高之外,还有极为强烈的道德意识。智者大师真了不起,在谈心性的智慧方面,在融会消化佛教方面,其学思的地位真是上上的高才大智。
不错,中国民族具有坚忍不屈的民族性,近代日人领教了,将来必有他人领教。南北朝隋唐的佛学玄理方面,首先有讲般若的僧肇,他也是年青即逝的哲人。第一次是竺道生,第二次就在禅宗的六祖慧能。两者并不必卷于一起而同其命运。
其中儒、道是土生的思想主流,佛教是来自印度。中国以前曾根据传统的儒、道思想与佛教相摩荡,结果以儒道的智慧心灵吸收并且消化了佛教,今日一样也可以传统的儒释道三教与基督教相摩荡而融化基督教。程朱一系的人物如此,陆王一系的人物亦如此。可是在文艺复兴以后,艺术大大地发展了。
此乃为国谋、为学术文化谋者所必须应有的器识与容量。文化生命既停滞,哲学思想自亦无生气可说。
三教的发展是源远而流长,根本未尝停滞。其实,科学技术、民主政/治的重要,是人所共知的,很少人会愚蠢到认为中国不需要科学与民主。
因此我们可以说:孟子的灵魂,在中国佛学人物中,先后得到两次的复苏或再现。而三教都是生命的学问,不是科学技术,而是道德宗教,重点落在人生的方向问题。牛顿以前西方科学是纯理科学,此时又有技术科学的新发展,于是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我们须本著理性、自由、人格尊严的文化生命来实现它。不错,站在西方哲学的立场,中国哲学似无价值,特别是两汉以后的哲学,因为中国文化没有开出科学与民主,似乎比先秦哲学更无价值,更易被人忽视,被人诅咒,但是,这种论调是似是而非的,它的根源在于近人的偏鄙。可惜明亡了,使人产生无可奈何的一悲感。
我们可以套用罗素的语言,说:典型的中国哲人,就是毕生尝试把自己的深切信念贯注入全部行为的哲人。凡是大的宗教都有其高度的真理性,亦皆可互相启发与补助。
许多西方哲人私生活的庸俗不下于叔氏。以上是中国自魏晋至明末学术生命的大概,从此可见三教此起彼伏式的发展使二千多年的文化生绵延不断。
理学被后人称为新儒学(Neo- Confucianism)。至于科学与宗教能否相容的问题,也不难答覆。
它永远是西方哲学之母。他的杰作肇论为典雅的骈体文,谈佛理极为莹彻高圆。生命的学问讲人生的方向,是人类最切身的问题,所以客观一点说,我们绝对不应忽略或者轻视这种学问的价值。然而他的内圣之学仍有其独立的问题与独立的发展:即在外王方面,中国二千年来的政治形态仍然是儒家所痛心疾首、焦苦思虑的问题
相应地,也唯有通过当代儒学理论的创建,儒学传统才能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接续和传承。据此而言,儒学传统与传统儒学密不可分,一如道器不相离。
其实,从韩愈指明仁义为定名,就可以看出,仁义并无定实,也就是说,仁义的意涵并不能固化为某个时代、某个地域的存在物,而是指示着一种随顺着生活变迁而不断现身的、非现成化的儒家在世方式和到场状态。因此,儒学传统是一以贯之的,而儒学理论却总是常新的,所谓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尚书·汤盘铭》)。
因此,在活生生的生存意义上,儒学传统本身作为仁义的代代相传,也就是数千年来儒家在世方式自身的言说,就是历代儒家不绝如缕的到场状态的不断汇聚。毋庸置疑,我们正是通过这些承载物才直观到儒学传统,而其中传统儒学理论就是我们赢获儒学传统的一种最直接的通道,可以说,每一个传统儒学理论都如同儒学传统长河中一个驿站或一个节点,正是通过这些驿站和节点我们才进入到儒学传统之中,与此同时,它们自身也正是因为具有承载儒学传统的能力而产生价值。
因此,尽管各种传统儒学理论曾在历史上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但其自身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性,足以表明传统的儒学理论并不适用于当代中国。不仅如此,儒学传统因其非现成化而永远处于待完成的状态,能不断地生发出新的可能。(《原道》)之所以如此概括,是因为自孔孟初创儒学以来,历代儒家就以仁为根本出发点,以义为基本原则来引导社会各领域制度规范的建构,意在为群体生活秩序提供一种合理的安排,这其实也是一切儒学理论的根本旨趣。这意味着任何一种传统的儒学理论本身都是基于传统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创建的,并不是针对我们现代生活诉求和现代社会问题而给出的理论回应,而且由于传统儒学理论所承载的是前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其中有诸多内容也并不符合现代中国人的价值诉求。
它们虽然无形,但都是通过概念之间的逻辑勾联而形成的某种具有固定结构的思想系统,这依然是一种凝固了的、现成化了的东西。如果我们只执守于传统儒学理论本身,那反倒是疏离了儒学传统。
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这种永恒的开放性和发展性也正是我们当今复兴儒学的现实可能性。
所谓统,即纪,本义是指丝的头绪。三、发展儒学传统为复兴儒学之旨 以上所论意在表明,儒学传统是单数的、非现成化的儒学原理,而儒学理论则是复数的,现成化了的儒学传统形态,它们是各时代的儒家基于不同的生活情境,为解决不同的社会问题而提出的思想方案。